母亲说:小时候是没有这么多性能齐备的化肥的,地里长庄稼全靠这几样。就是现在,也有人在用,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在早些日子我也对母亲发出了疑问:你们小的时候种地也是需要施加化肥吗?可是那个时候别说化肥了,就连化肥袋子都很少见,地里面缺肥了怎么办?总不能拿手捧着一小捧肥料往地里面撒吧?
当我提问完这个问题之后,父母都在一旁开心大笑起来,然后说:傻孩子,什么化肥袋子,我们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化肥一说,一般都是用的农家肥。
这一下子把我的兴趣勾起来了,农家肥?农家肥是什么肥?它有别于当今时代的化肥吗?农家肥的使用规则是什么?真的能够给土地增加养分和肥料,同时让作物更多更快更好的生长吗?母亲也看出了我的疑惑,给我掰着手指头仔细地盘点了一下。
第1种肥料:淤泥
水流通过缓慢前进,在此环境之下,且由微生物参与的形成的一种近代沉积物,表面呈现灰色或者黑色,它的力学强度低,压缩性强。
最常见的就是大家在建造建筑物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勘察一下,看看这个建筑物地下几米甚至十几米处有没有淤泥,如果有淤泥的话,那么建筑物就极有可能会有危险。而这种淤泥在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是含有着大量养分的,因为淤泥本身就含有新鲜的以及分解不充分的动植物残体。
挖淤泥
而这些残体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解,除此之外淤泥当中还会含有动植物已经分解出来的某些微生物物质,这些微生物物质对于呕肥有着得天独厚的好处。
以至于在很多年前,村子里面或者几个村子相邻地方的河沟,经常会被一些人挖开,把里面的一些淤泥放在自己的扁担里面,然后抓紧时间把这些淤泥均匀地撒在自家地里,通过这样一种沤肥的方式来增加土地的产量。
至于为什么会在冬季的时候组织挖泥巴?是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冬季的时候池塘当中的淤泥才会慢慢的显露出来,而池塘当中的水分慢慢的流失殆尽。这一点因人而异,但绝大多数得像我们那边的水沟,主要是夏天、秋天用来灌溉用的,那么夏天秋天以后水流慢慢的就断了。
也就是上游不再供水了,淤泥也就慢慢的显露出来了,这个时机是挖掘淤泥最合适的时候。
第2种肥料:沤肥
沤肥的方式就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了,当然这个词语是我们这边的称呼,也就是老话。至于其他地区是否有其他特殊称呼,咱不得而知,但沤肥的方式比较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把一些树叶、一些能够腐烂的动植物,甚至就是自家养的宠物,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老去了或者走掉了,把遗骸也可以挖个坑,在地里面的某一个角落里面埋起来。
用老话说,那就是来年能够肥庄稼。
在那个时候,沤肥所需要的各种烂叶也是极其罕见的,想要你还未必能有,毕竟树就那么几颗,惦记的人却特别多,除了树木之外还包括杂草,甚至还包括垃圾等这些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沤肥的主要原材料。
沤肥的方式更具备多样化一些,材料资源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够找得到,即便找不到,把地里的杂草也可以及时清除,然后把它埋在地里面也成。当然,如果种的玉米,玉米秸秆那是万万舍不得的,因为玉米秸秆还有大用处,它需要在来年冬天的时候给家里的牛或者羊吃掉。
第3种肥料,动物的粪便
在那个年代里面,动物粪便最多的除了人本身的粪便之外,还包括但不限于鸡的粪便,羊的粪便,牛的粪便和猪的粪便。
而按照老一辈人的传承来说,鸡的粪便是最有帮助的,对于土地的养分恢复也是最具备潜力的,但是这一点为什么我始终不得而知,即便是查阅资料也不能够掌握精髓。但村子里面的人一直这样说,所以我姑且把这句话拿出来,但是它的真假我不做过多辨别,事实上我也没有太大的能力辨别。
鸡粪
而在我小的时候,清晰记得村子里面有几个养羊大户,他们养的羊的粪便对外都是按照价格来收购的,换句话来说,你自己需要推着个小推车去把这些粪便装在小推车上,一小推车可能就需要2~3元钱。
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有一些人说可以通过油饼的方式当做肥料,这个就有点扯了,先说一下什么是油饼,一般是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榨油之后的残渣,这一部分残渣要么就给自家养的宠物吃掉,甚至有的时候人也会吃。
我记得小的时候家里面炸花生油就有很多的花生油饼,说白了就是花生被榨干之后的油饼,那些油饼我自己都偷偷摸摸吃过,味道还不错。家里养的宠物都给宠物当零食了,一般也没有人舍得拿这些油饼直接往地里面撒。
种植庄稼的困惑
但即便如此,在那个年代里面依然有着不小的种植庄稼的困惑,比如今年庄稼长得还不错,明年长的就不行了,后年长的就更不行了,这也属于人之常情,为何呢?原因很简单,毕竟那个时候又没有化肥,所谓的这种动物粪便也好淤泥也好,甚至就是枯枝烂叶它们的沤肥也好,简而言之一句话,肥土地的效力终究是有限的。
当然,可能它们的时间长度更久,对于土地的影响更低,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忽视一点那就是这些物质对于土地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并且具备针对性的滋养。既然如此,土地的产量连年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了,面对这种情况,农民往往会采用更多的方式来确保产量增加。
第1种:间歇性种植。
有的时候这一亩地连续种了3~5年了,等第6年的时候就不种地了,为什么?需要让这个地稍微缓一缓、稍微休息一下,如果不这样的话来年的产量会更低,甚至这个产量都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缓上一年或者缓上半年之后,这个土地的肥力慢慢地也就跟上进度了,在其中参加大量的人工参与(堆肥),等第2年的时候肯定能够肥庄家,而且庄稼的收成一点也不少。
第2种:跨物种种植。
这一点就简单多了,今年在这里种小麦玉米,明年的时候开始种棉花,后年的时候种花生韭菜,简而言之种了这些作物,每年都要换一次,那么这样换是为什么呀?不嫌麻烦吗?
麻烦是麻烦,但是产量能够跟得上,因为不同作物对于土地的营养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今年种小麦,明年种小麦,种了连续5年小麦,第6年小麦的收成可能就会比5年相比直线下滑。
那如果一些人种地的时候又舍不得把这个地给荒一年,让这个地养一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抓紧时间种其他的农作物,让其他的农作物来代替小麦。这样的话农作物的产量增高了,同时也能够让土地稍微缓一下。
但无论如何,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指望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让农作物无限度增长、增产,突然之间突破多少多少斤,然后就可以大吃特吃了,根本不现实也绝对不可能。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辅助措施只能够让农作物的产量提升那么几个百分点而已,而且提升得还不多。
但即便如此,种地的庄稼人也是非常乐意见到这种事情的,毕竟土地增产了,除了能够带来额外收益之外,还带来一份天然的荣誉。
但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像这些土地通过淤泥、沤肥方式增产,一个种地的庄稼人能够想到,其他庄稼人想不到吗?答案是:不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到这件事情,所以每到冬天的时候,河里的淤泥几乎被清空,除此之外像各种枯树烂枝,甚至就是能够想到的动物粪便也被收得差不多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想增加粮食产量,大面积的全方位的都投到地里面,并且给平铺上去根本不行,因为这无异于螳臂挡车,没有那么多的肥料,这么一用反而浪费了,所以聪明的庄稼人又想出了一种方法叫做窝点种植。
什么意思呢,比如这个地方我种了一颗花生,那距离这个花生10厘米左右的地方,我可以放一点肥料,再之后每隔一颗花生都按照这样的一个距离放肥料,就能够保证肥料尽可能的汇聚在这些作物旁边,来保证肥庄稼的功效。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讲的就是如此,庄稼人在种田的时候自然是辛苦万分,顶着烈日顶着骄阳,下了大雨也不敢稍作休息。
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就更要珍惜粮食了,一点一滴不能浪费,当然现阶段伴随着大量的机械生产,尤其是大规模的机械投入到种地的过程当中,的确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好的习惯、好的传承,自然是不敢丢掉,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