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栽培马铃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方式大至上与水浇地栽培马铃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方式类似,其技术概述如下:
旱地栽培马铃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施肥技术概述
旱地马铃薯种植区域主要存在干旱缺水和坡耕地面积大、土壤侵蚀严重,土壤养分贫瘠、土壤物理性状差等问题,可通过采用“增、改、保”的施肥技术措施,改善耕地质量。
“增”是增施有机肥,通过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等措施,结合深耕深松,改良土壤结构在善植物根际环境,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改”是改单施速效肥为速效缓控释配合施用,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逐步优化施肥结构。
“保”是聚水保墒,通过地膜覆盖技术措施,以达到抗旱保水、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作用。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存在着施肥品种单一、养分比例不合理的现象,通过调整施肥比例实现控肥增效的目的。加大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力度,调整氮、磷、钾的比例,实现精准施肥。
旱地栽培马铃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施肥技术适用范围
旱地栽培马铃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施肥技术适用于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马铃薯种植区。主要包括太仆寺旗、多伦县、正蓝旗、正镶白旗、商都县、化德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达茂旗、固阳县、武川县、锡林浩特市、乌拉特后旗。总土地面积76419千米²,耕地面积1699万亩,其中旱地1482万亩,水浇地217万亩,分别占本地区耕地面积的87.2%、12.8%。该区域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马铃薯种植。
旱地栽培马铃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施肥技术效果
充分利用马铃薯种植区域地处农牧交错带,有机肥资源丰富的优势,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贡献率,减轻马铃薯对化肥的依赖程度;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施用缓控释肥料调优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马铃薯亩产量可达1500千克以上,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得到缓解并逐步改善。
秸秆还田技术
引进马铃薯秸秆还田技术,提高马铃薯秸秆还田量。主要技术要点包括5个关键技术环节:
①秸秆粉碎。在马铃薯收获期,运用马铃薯秸秆还田粉碎机进行杀秧粉碎。
②施用秸秆腐熟剂。马铃薯秸秆粉碎后,按照每亩施用2~5千克腐熟剂及时均匀喷洒在秸秆上,促进铃薯秸秆腐熟。
③调节碳氮比。在作物常规施肥基础上,每亩增施尿素5~10千克以調节碳氮比,防止秸杆腐熟过程中与作物生长争氮。
④深翻整地。采用大型耕作机械进行深翻整地,深翻深度30厘米左右,将马铃薯秸秆全部翻入土层,并用旋耕机或圆盘耙耕耙,平整耕地,保证下茬作物的播种质量和出苗率,桔秆深翻入土后如遇连续无雨天气,应根据土壤墒情条件及时进行灌溉,以保证秸秆适宜湿度,使其正常腐熟。
⑤病虫害防治。马铃薯秸秆直接还田后秸秆中存在的病菌会残留在地块当中,在马铃薯拌种时加入防治土传病害的药剂或在播种时地表喷洒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发现病株及时进行清除。
增施有机肥技术
在村边、地边或牲畜棚圈旁边方便积造和运输的地方,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进行堆沤和施用有机肥,主要采取坑式堆沤方法:将打扫棚圈清除出去的粪便集中,可添加作物秸秆、细土与畜粪相间堆置,堆成宽约2米、高约1.5米的长垛,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每5~7天用机械或人工翻垛一次,发酵中如发现物料过干,及时喷水,将水分调节在50%~60%,温度50~65℃,确保顺利发酵,经40~60天的发酵达到完全腐熟。在翻垛的同时将粪块打碎,确保有机肥细碎。在整地前将腐熟的有机肥按1000~2000千克/亩的用量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深耕翻压,使有机肥与土壤充分混匀。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技术要点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取土化验土。在控肥增效区域地块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化验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掌握地块养分情况。
②确定施肥量,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目标产量、测土配方建议施肥量来确定氮、磷、钾肥的用量或配方肥的用量。
③补施中微量元素。在土壤缺中微量元素的地块上,作物生长受阻,叶面喷施中微量元素,补充马铃薯所需养分。
缓控释肥使用技术
对新型肥料认识程度较高的地区,可大面积推广缓控释肥的应用,按亩施用配方为22-13-10的缓释肥30~35千克的方法施用,播种时分层深施,会比常规施肥减少化肥用量10%左右。
其他培肥土壤技术
秋季利用深松旋耕机进行深松深耕,深度在25~30厘米,封冻前粑耱一次,“三九”磙地一次,播前细致粑耱2~3次。翻耕时按照“秋耕宜深、春耕宜浅”的原则,以利于土壤蓄水保墒。